【个人简介】熊婧,2014级ME项目管理(2)班学生,于2018年6月毕业。现任职于广州华工信息软件有限公司,担任质量检测员一职。2015年,作为PMO(项目管理部)唯一一名负责过程支持工作的成员,负责全国十多个省项目部驻地与总部工作的对接和支撑工作,获得公司颁发的“2015全国高速公路ETC联网项目”最佳后勤保障奖。在校期间,担任班级财务委员。
保持求知上进的一星火种,让它永不泯灭,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行动吧。勤奋,是熊婧的人生信条之一,“在这个时代,努力的人太多了,没有谁敢怠慢,而是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勤奋,是她的唯一选择,勤奋也使她更有活力。
2014年,熊婧决定继续深造、沉淀自己。她来到了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工程硕士。
感恩知识,感恩生活
“读研的辛苦是可预知的,但依然选择知难而上。正是由于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紧迫感,时刻提醒着我在这个还能奋斗的年纪,并没有什么理由去选择安逸”,她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至少努力过,过程很重要”。读研期间,她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很期盼在每周末与老师、同学们的相聚,非常享受这样的时光。在这里,熊婧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相互分享着各自的经历和知识。至于那些熬夜备考与修改论文的日夜,与这些美好的东西相比,她根本不会去烦恼,“那些所谓的困难会随着时间慢慢转化成让我们变得更优秀的力量。”
从研究生“小白”走到现在,这三年里,多了一份精彩的人生收获。
熊婧刚开始选择项目管理专业主要是工作驱动,“公司当时开始建设项目管理板块的工作,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然而她又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对这方面的知识或多或少是有所欠缺的,“于是我决定在职学习,扎实理论的同时,也能够更多地吸收他人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结束之际,她收获的不仅是入学前期望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恩,“我为自己打开了这扇窗,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打通了与工作以外世界的交流,认识了颇多优秀老师和同学,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读研的经历使熊婧对项目管理甚至企业管理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视角,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并给出更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三年的韬光养晦,让她对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
回首读研时光,她说有特别想感激的人。
读研过程中,给予她最大启发的是她的导师万江平教授。在着手准备论文的阶段,万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传递的思想不断地冲击着她的生活和工作,无论是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还是对生活思考的角度,都为她指点迷津,让熊婧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自己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与曾经的一位高层领导的谈话中,他也肯定了我这一进步。”当然,除了老师的关爱,她也真心想感谢班上同学对她的帮助和照顾,让这段岁月弥足温暖而珍贵。
有的放矢,赤诚在心
读书时代的熊婧,对未来、对职业规划也没有给自己严格地画上过各种条条框框,只是给自己定了一些小目标,希望在项目管理或者偏向企业管理的方向上去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金科玉律。熊婧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到达目的地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走、可以跑,甚至可以飞,但所配备的工具有所不同。走路是最普通的方式,最稳重也最安全,但速度最慢,效率最低,对鞋的要求不高;而跑,速度更快,但最好是穿上合适的跑步鞋,才能保证效率;飞,就对工具的要求更高了,安全性需求也同时会增加。所以你会发现不同的方式对质量、效率、成本等各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些都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去选择。
在她的工作中,遇到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项目存在太多的特殊性,“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有标准的项目管理过程,所以我们要将项目分类管理,按照项目重要性、合同金额、施工范围等分类管理”,通过裁剪过程,熊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满足复杂多样的项目管理需求,“但这种多样性也不能无限地分解下去,所以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归纳、分析、调整和改进管理方式”。
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秘籍宝典,熊婧也不例外。
她在工作中总结了四点经验教训,值得年轻朋友们共勉学习。
一是凡事不要急于下结论,一定要多方面调研,尽可能充分了解信息后再做出判断;二是工作上没有对错,只有合理与否,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保持客观与理性;三是工作中的任何时候都要保有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四是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性,在工作上精益求精。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重返校园的三年时光,让我再次享受到学校这片圣地的洗礼,未来的人生从此增加了更多可能性。”
坚持初心,砥砺前行,无悔过去,笑看未来。
这一路上的困难险阻都成为她的基石,不断垒高自己,放眼广阔天地。
她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