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专题论坛中国本土精益管理探索——中集精益ONE模式专题分享”,于1123日晚上在12号楼107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企管部总经理、中集集团升级领导委员会秘书长王建中先生作为主讲嘉宾。讲座由学院工程硕士项目主任曾敏刚副教授主持,学院工业工程系的相关老师也来到讲座现场交流探讨。

 

晚上7点整,曾敏刚老师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了中集的概况以及中集与华工的合作,随后由王总开始了精彩纷呈的讲座。



   

    31年,中集规模迅速增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

 

31年走来,中集一直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物流和能源装备供应商,中集抓住机遇,适时启动适合中集战略、有生命力、有能力整合的新业务,实现了企业量的增长,并获得了一系列的企业荣誉。然而,在成长与优秀的同时,中集也在问一个问题:

 

优秀到卓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

 

  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微笑魔咒、日本制造业的逆微笑曲线,让中集豁然开朗。通过对比不同的企业,中集以日本丰田为榜样企业,开始研究丰田的体系,精益管理的价值与核心。

 

  中集将丰田模式与精益,划分成了3个层面:

  第一层面:工具与方法

  第二层面:一种生产方式

  第三层面: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

 

丰田的精益管理是一个从丰田生产方式到丰田模式的进化过程。精益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的思维——相信人的潜能,调动人去不断思考,持续改善与创新,去追求尽善尽美。把普通员工当成是财富是深入骨髓的丰田文化,这个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首先确定一个理想目标,然后去想办法。



    

中集的精益之旅——ONE:持续改善,永无止境

 

    中集自2007年起开始了自身的精益之路,其目标归纳为“长本事、出成绩、塑文化、育人才”:通过精益,让中集的管理变得更强大;令中集各方面业务绩效得以提升;建立人才育成平台,让精益变成大家的共同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塑造一个文化,一个每天进步1%、工作=作业+改善、PDCA持续改善……等等以精益思维为核心的文化。

 

而在整个实施ONE的过去7年里,中集也遇到过各种的困难与疑惑。当意识到,精益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工具层面,而是从工具过渡到生产方式上,中集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概念——一个工具反馈3种生产方式:1、中长期视角;2、全方位的系统设计;3、机制牵引,中集ONE开始迈出了精益的第一步。

 

万事皆有逻辑,ONE模式的构建也不例外,需要步步为营。首先,效率化的工作方法与彻底杜绝浪费的生产方式结合,为员工正确使用精益的工具、发放提供可操作的道具。同时,为每个模块进行系统化设计,使ONE本身具备“不断优化”的机能。在此基础上,以自愿的方式选择试点,成立协同组织,试点推进。通过打造标杆,有效规避理论与实践,推动资源和变革范围的矛盾。

 

ONE的精益体系下,精益生产的精髓是“全员参与改善”的文化。其中基层员工占企业总人数的80%以上,如何体现对这些人的尊重,发动他们的智慧,是精益落地的最终关键。

 

未来的路——绿洲工厂

 

中集ONE的梦想是打造一个绿洲工厂——员工中毒上瘾般持续运行PDCA改善。王总最后以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先生的话作为了结尾——“我希望中集精益ONE模式能够让每一个员工能够充满激情的、自觉的、主动的参与到我们共同的事业中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同时与企业共同成长,同时中集集团及中集ONE模式必须为中国经济做出贡献”。



     

讲座结束后,是问答互动环节。现场观众针对精益的推行绩效与精益管理创意奖励等问题与王建中先生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最后,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硕士项目主任曾敏刚副教授代表学院向王建中先生赠予纪念品,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