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关键词自2014年被提出之后,“双创”浪潮便在中华大地上涌动,鼓舞和吸引了一大批拥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创客”投身其中。

 

现在,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的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赛)序幕已经拉开,等待蓄势待发的你携项目而来,与一众精英激荡思维,做一场万众瞩目的Roadshow

 

一、本届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赛道设置

“校内赛”将分为两个赛道: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鼓励及欢迎在读或毕业5年内的MBA/MPAcc/ME/MEM学生及校友参与(不包含单证在职研究生)。

 

三、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

 

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已获往届全国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四、各赛道参赛规则要点

(一)高教主赛道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2020531日(以下时间均包含当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即MBA/MPAcc/ME/MEM在读生)。

2)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创意组(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初创组

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73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MBA/MPAcc/ME/MEM在读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的MBA/MPAcc/ME校友,不含单证在职研究生)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初创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含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可以参加初创组,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

 

3.成长组

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73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731日后注册),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MBA/MPAcc/ME/MEM在读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的MBA/MPAcc/ME校友,不含单证在职研究生)。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成长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含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可以参加成长组,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

 

4.师生共创组

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或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创业且教师所占权重比例大于学生(如已注册成立公司,教师持股比例大于学生)的项目参加师生共创组进行比赛。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项目如已注册成立公司,公司注册年限不得超过5年(201531日后注册),师生均可为公司法人代表。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股权结构中,师生股权合并计算不低于51%,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

2)参赛申报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MBA/MPAcc/ME/MEM在读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的MBA/MPAcc/ME校友,不含单证在职研究生)

3)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在编教师(202061日前正式入职)。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商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者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3)师生共创的公益项目,若符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要求,可以参加该组。

 

2.商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2)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司的项目均可参赛。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如已注册成立机构或公司,学生须为法人代表。

3)师生共创的商业项目不能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可参加高教主赛道。

 

以上为各赛道参赛要求、参赛组别和对象规则的要点,更详细规定见《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官网查看相关附件)。

 

五、赛程安排

(一)系统在线报名(611日-620日)

参赛团队须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以下简称“竞赛官网”)进行网络报名(611日起系统开放)。不同组别的参赛学生需根据报名系统的提示提交相应的报名材料。所有参赛团队必须在竞赛官网进行报名,未在官网报名的团队不能获得参赛资格。

 

参赛团队登录竞赛官网录入参赛队员和指导教师信息。录入参赛队员时,项目负责人按照参赛成员重要性进行排序后依次录入。录入指导教师时,在导师姓名前加上“第一指导教师、第二指导教师”字样,如:第一指导教师:XXX、第二指导教师:XXX,明确指导教师的排序。

 

关于项目商业计划书,建议制作成PDF格式,将项目的路演PPT放在计划书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为计划书主体。计划书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团队介绍及其它说明(可参考附件2模板)。

 

因广东省分赛通知未发布,我校参赛团队在系统报名截止时间如有调整,将另行通知。

 

(二)校赛日程

校内赛分为初赛(6月上旬)、复赛(6月中旬)和决赛(6月下旬)。其中初赛采取专家会评的方式,复赛和决赛采取线上路演的方式进行,路演包括团队自由展示与评委提问。具体安排将另行通知,请关注校内赛官方QQ群。

 

六、大赛奖励

除赛事奖励外,为激发学校师生参赛热情,学校今年修订了“互联网+”大赛奖励办法,在校赛、省赛和全国赛中获奖的团队及指导教师的奖励标准均有所提高。

 

七、竞赛信息交流渠道

欢迎广大在读学员及校友报名参赛,请有意向参赛的学员及校友在616日前与中心联系。 

1.联系人:

在读学员:何永坚,联系电话:8711409518675952959(微信同号)

校友:刘苗,联系电话:8711429313570421860(微信同号)

2.更多赛事咨询,申请加入校内赛官方QQ群:854320988(报名后至少一位团队成员加QQ群)。


                                                              

                                                                     MBA/MPAcc/MEM教育中心

                                                                              2020年6月12日 

 

 

附件:

附件1: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doc

附件2:“互联网 ”大赛项目计划书模板.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