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何颖怡,2014ME项目管理(1)班学生,于20186月毕业。现任职于广州电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担任工程师一职。曾获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

 

   齐刘海、微微扎起的马尾,眉眼带笑的何颖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以为她是个文静温婉的姑娘,却在交流中发现了她热爱运动,对人生也有着独特的看法。

 

 

执着于知识的更新度

   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何颖怡认为知识的更新度尤为重要,“这很可能是因为我十分执着于知识的更新度。社会不断发展,我们曾学过的知识可能会在不知道哪个节点就被完全推翻。”的确,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工作已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人逐渐沦为“无用阶级”,这的确值得认真思索。“举个例子吧,就像在职场,有些前辈很有经验,但他们具备的可能也是陈旧的知识,可以拿来用但却不能全盘接受,”何颖怡接着说,“就像我自己,工作了七年,可能也会存在经验带来的局限性。所以要多学、多验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知道该怎么做。”

   在进入职场几年后,何颖怡开始思考她所处的环境。面对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她是否应该再次回炉充电。而随着年龄渐长,现实也在逐渐告诉她,是时候去做一个选择了。“想到未来可能会遇到的职业瓶颈,加之那时候还未成家,仍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可以学习,我选择把握机会,攻读华工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

   虽说这专业选择与她初始的职业规划略有不符,但也是她一路走来“见招拆招”最好的选择,“我刚进设计公司的时候,目标是想要做一名主任工程师,往技术方向走。但后来发现,技术开发只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如果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发挥这个技术,那是没有意义的。最关键的是,怎么把这个技术铺开来使用,打通上下游。虽然做的是技术,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管理上来。” 这是她在职场中磨练而得的感悟,也是她选择进修项目管理的主要原因。

 

难忘的老师与同学

   在华工攻读工程硕士期间,何颖怡非常庆幸自己能够遇到一位好老师,“万江平老师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他的知识储备极其丰富。有些课程是比较晦涩艰深的,有时候会让人找不到思绪。但万老师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给我们解释、深入浅出,每每上课都能有所收获。”

   这段日子,让何颖怡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在这里有三五知己,经常一起运动打卡,“如果有人太久没有打卡运动,其他人就会大力鼓动,提醒她‘是时候动一动啦,你都一星期没有运动了’”,和朋友在一起的相互扶持、奋发向上,大概就是友情最好的模样吧。

   何颖怡的大学时期是在华工的电力学院度过的,而读研又再次选择了华工。不得不说这样的经历是她与华工之间妙不可言的缘分。“大学与高中、初中不同,它更多的是发挥一个平台的作用。我第一次进入华工是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第二次是通过考工程硕士,两次努力都是值得的。华工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它给予的课程资源、营造的氛围和带来的人脉都很重要。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很感谢能够遇见华工,这个优秀的平台”。

 

 

也能有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

   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何颖怡也能留出时间给自己的爱好一方小小的天地。这看起来似乎是难以平衡的,但在她的简历上,除了优异的成绩与亮眼的工作经历,还有各种丰富有趣的爱好。摄影、烹饪、羽毛球、篮球,还有瑜伽,都是她的特长。对于如何合理规划,她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想要给爱好腾出时间,最重要的是莫过于合理地规划时间。要把工作分个轻、重、缓、急,把最重要的工作认真做好,然后给这些爱好安排一个时间,去细化你的时间表。虽然有时候计划会赶不上变化,但是没有一定的规划,自己的爱好可能就会被一直搁置了。”

 

一期一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听到“一期一会”这个出自日本茶道的词竟是何颖怡的座右铭时,笔者有些惊讶。这个带些“佛系”味道的词为什么会是她的座右铭呢?“其实它的本意是,在一段时间里,你只能遇见一次人或事物。”何颖怡解释道,“就像是当初我选择读ME的时候,其实也是可以选择去中大的,但是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华工。如果我选择去中大,那么我遇到的人和事肯定会不一样,这样就不是现在的我了。在一个时期里面,你只能选择去做一件事,有一个对应的故事线。可以延伸理解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思考。”

 

   关于给学弟学妹的建议,何颖怡认真思索着,“既然我们那么努力进了这样的平台,那我们就要好好利用,不能虚度光阴。有充足的时间的话也可以去尝试新的东西,更新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多维的人才。”

   三年的学习,何颖怡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破茧重生为在队伍前面的带路人。即将毕业的她已经能以引导者身份完成供电部门所赋予的智能电网项目,并与团队成员完成南网首例智能小区示范项目。至今,她仍沿用项目管理专业带给她的知识与逻辑思维,去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道道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