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吴宾,2001级工业工程班校友,毕业于2005年。现任广州广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硕士教指委专家、校外导师。2005年获得工程硕士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20082月被授予华南理工大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吴宾的第一次见面带着非常的偶然性,恰逢2017ME新生企业参访,我们一同前往东莞汇美实业有限公司。还未出发,吴宾已在华工正门等候。一个黑色双肩包、脸上和善的笑容,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

 

 

华工吾校,管院情长

伴随着大巴发动机声的轰鸣,吴宾回忆起当年走进校园的经历,“我是在1993年本科毕业,专业是机械类。毕业后我在企业从事设计工作,而后慢慢走上管理岗位。那时已工作八年的我,深感仍有进修的需求。在选择专业时候,我认为工业工程更适合我。刚好也了解到那是华工第一届工业工程硕士招生,得知消息后我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就去报名。”

“我们是第一届工业工程全日制脱产班,当年报名人数总共是22人,后来只录取12人。我们班同学来自国企、合资企、民企、政府机关、服务机构等各种不同类型企业单位,从事的领域也不尽相同,有技术研发管理、质量管理、设备、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这种多元性,使得同学间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碰撞,能互相交流学习。”谈及作为第一届工业工程班学生,这种与众不同的求学经历吴宾说,“因为是第一届,学院很重视。我们课程的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商讨教学体系的搭建,所以那时候同学间、师生间以及跟学院的沟通都是非常充分的。”是小班教学学科建设上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在华工攻读工业工程,令吴宾印象深刻的当年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他说:“我现在虽已成为国企高管,但以前学到的知识还依然实用”。毕业至今,已过去十多年了,过去的读书场景仍历历在目,“朱桂龙教授当时给我们讲述有关技术创新时,分享了他在加拿大、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的研究体会,而我本身也是管技术的,所以这方面的知识对我影响颇大;另外,我对徐学军教授讲授的《业务流程再造》课程印象也非常深刻。首先,这门课程在当时比较新颖,业务流程再造才刚被企业提出来。其次,由于课程新颖,所以采用开放性的授课形式,他这种教学方法使我受益至今。但是很可惜,徐老师英年早逝。”讲到这里,他的语气也不禁带上了一丝失落,“还有蓝海林老师教授的《企业战略管理》,所讲的内容接地气也实用。还有给我们讲授《供应链管理》的叶飞教授,《质量管理》的侯先荣教授……”

作为华工管院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的吴宾也时常关心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我在华工毕业后,不管是知识还是眼界,都收获很多。所以,在我担任了广日电梯总经理后,出台了很多制度鼓励大家去学习,比如资助员工进修等。”

 

广釆众长,日就月将

“广日的企业文化是‘广采众长,日就月将’,‘广采众长’是‘博采众长’一词的演化,意思是不断地吸收,并融会贯通;而‘日就月将’一词出自《诗经》,意思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月后就能收获大成就。古人已经有了这种意识,所以我们做体系,无论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还是作业管理模式,都是强调精益求精。一天天的进步,永远的不满足,就会有所成就。”

在广日电梯,吴宾一干就是二十余年,而且在企业的各个领域都历练过。他从最基层的技术人员做起,到生产、销售、社会服务、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财务管理,再到战略管理,“我在一个企业完成了从专注技术的理工男到如今成为管理层的蜕变”,他说,“机会的确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我没有准备,没有这三年ME的学习,那就算有晋升的机会摆在我面前,也不一定抓得住。”

担任广日电梯总经理的八年时间是吴宾最为自豪的一段经历,“这八年,我带领的团队在经营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我刚接手时,2.7亿的项目才赚56百万。但是我们团队抓住了当时城镇化大力发展的机会,在共同的努力下,最终取得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准的增长速度,复合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在担任副董事长前,我们团队的营收已接近二十个亿,而且财务状况非常良好,包括现金流、资产负债等等。”当谈到这段奋斗的时光,他语气里全是止不住的骄傲,“更重要的是,我带出了一个团队,那是一个非常有战斗力,也秉承了我们企业文化的优秀团队。我们形成了核心的价值观、理念、愿景,大家对企业文化也非常认可,所以公司内部氛围很好,极具凝聚力。我们相继取得了省、市的科技成果奖,也得到了政府单位的认可。”

吴宾身上散发着典型的理工科务实、理性的气质。他对公司过去有客观的批判,对未来也有清晰的规划,“环境变化太快,制造行业受到较大冲击,所以未来需要更大的油性去直面此类变化。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整个企业、体系、组织去面对。也由于变化太大,我们也强调大规模的定制生产,即油性制造。在互联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也需要应对这种变化。昨天参加了财富论坛会议,会议主题就是智能制造与万物互联。提到了今后的模式会有较多变化,所以企业的生产模式需从单件生产、大批量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到规模定制化生产的转变,这就需要油性的组织、油性的生产系统,还需要融合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吴宾出身机械类专业从技术员做到管理层。在职业上遇到瓶颈时,他选择回校深造沉淀下来,“完成工业工程的学习后,我的专业知识广度有所提升,即使碰到问题,也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也懂得寻求何种资源去解决。同时,视野开拓了,格局也变大了。”

“非人磨墨墨磨人”,诚哉斯言,古今同理。人生不是枯坐的臆想,更不是虚妄的游戏。厚积方可薄发,沉得下心,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就。

 

一分经历,一分懂得

“其实我不算是特别聪明的人,但是我的老师是这样说的,他说:‘吴宾是一个自有自知之明的人’,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吴宾说,“我本科毕业时候,就有一个很坚定的想法:我希望这四年学的东西是有用的,不要白费,所以我选择投身电梯业,也就是我的专业领域。”,“后来我们很多同学都转行了,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而这个时候我开始觉得自身知识短缺,所以主动选择华工、选择ME,学习的主动性、方向性是非常清晰的。”

在学习的规划和职场的发展上,吴宾已经豁然开朗,尽管这途中有过迷惑和不知所措,但他说:“要能沉淀,选准了,就要积累。沉淀的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充分的积累。如果我们遵循一万小时定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吴宾建议师弟妹们,毕业时在职业选择上可能会感到迷茫,甚至会试错,这都是正常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频繁改变,坚持下来慢慢积累一定会有收获。而他自己人生里最大的信仰,就是沉淀。

“真正的榜样一定是在你附近。如果你刚开始开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在你斜对面那个大饭馆的老板。他的饭馆为什么门口排队的人那么多,而我店里服务员却比顾客多?他是你学习的榜样,榜样是一点一滴学上去的。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那成功就不是浮云。”诚如吴宾所言,伟大的事其实就是无数次地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又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顺遂坦途往往通向庸庸碌碌,跌撞沉潜中却多了一份异样的精彩。经风沐雨时虽多有狼狈,泥泞留痕,脚下的足迹终会印证每一段行走的价值。

 

结语

“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出自亚伯拉罕•林肯的一句话,是吴宾终身受用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