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简介】崔琰2013工业工程中集班学生,于20176毕业,现任天津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曾任职于天津机车车辆机械工厂

 

大学毕业第二年,崔琰就加入了天津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成为生产部的一名工艺工程师。从工艺工程师到工艺主任,再到生产部副经理,他已经在精益生产的岗位上坚守了十七年。在公司推荐和努力备考下,他在2013年获得了进入华工学习深造的机会,他的生活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求学机会来之不易

1999年从大连铁道学院毕业后,崔琰一直想重回学校读研,但由于长期忙于工作,无暇备考,这个想法也逐渐搁置下来。2013年,中集集团工程硕士班开始征集培养人才,集团每个分公司仅有一个推荐名额,鉴于十三年的优良工作表现,崔琰成功获得天津中集分公司的推荐,成为集团培养名单中的一员。推荐机会来之不易,他激动万分,也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被华工工业工程专业录取,必须要通过国家举办的在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和学校的专业基础考试,崔琰随即投入紧张的备考中。

担任公司生产部副经理的崔琰,日常工作任务十分繁杂,他每天上午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工作时间将近十二小时,周末也仅有一天休息时间。忙于工作的他,并没有将复习备考落下,而是日复一日地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来看书备考。考前一个月,几乎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会练习一套模拟考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通过两场考试,成为华工工业工程硕士中集班的一份子,也圆了自己多年以来的硕士梦。

 

找到了实践的理论支撑

2014年中集集团精益年会上提到了回归原点,那么作为一个生产人,我们的原点在哪里呢?思索下来,我认为我们的原点就是生产效率。通过工程硕士课程的学习,我在生产效率各方面要素的改善与提高上找到了理论依据。”经过在华工三年的专业学习,崔琰感觉自己在工作上提升了一个层次,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能够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也能找到理论上的支撑。

聊到三年的学习收获,他表示,三年学习中,曾敏刚老师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让他受益匪浅,“我觉得这门课程将物流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体系讲述得非常清楚,让我们能够运用定性、定量方法解决物流管理的实际问题,而且曾教授功力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讲述得也十分生动有趣”。赖朝安老师的《工作研究与人因工程》也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过《工作研究与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学科的学习,我对生产线上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发生了改变,实际上每一种问题在学科理论上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应用约束理论解决集装箱流水线的整体设计是非常让人开心的一次尝试;通过不均衡的流水线设计求得整体生产线高效率的生产产出,这对我以往对生产线的理解是一个突破。”崔琰认为,对流水线生产来说,士气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很大,而士气与企业文化、管理团队直接相关。“通过《管理与组织理论》的学习,使我能够依据管理与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把握公司组织成长的基本规律,在组织创新与变革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定位并采取有效实施。”

在中集班学习期间,崔琰认识了许多其他分公司的同事,这让他对集团内其他产业的工作开展情况有了更广泛更具体的了解,大家相互交流经验,让他有了不少收获。

精益生产,快意生活

2007年以来,中集集团便开始了自身的精益之路,逐渐形成了以精益思维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独有的ONE模式(持续改善,永无止境的精益管理模式),影响着集团中每一个工作人员。改善是ONE模式永恒的主题,在生产效率上持续改善也是作为生产人永恒的主题,崔琰主要负责集装箱生产任务的达成,包括生产组织、安全、质量、效率、成本的管理等,他一直将精益生产作为自身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动力。

三年求学,终如期毕业,崔琰收获颇丰,感慨良多。三年来,他的时间几乎都被工作和学习填满,很少有时间陪家人。自己出差的机会很多,但也总是没有时间驻足游览。“工作扎实而推进有序,生活稳定而美好幸福”是崔琰人生中踏实的追求,现在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工作之余能多挤点时间陪陪家人,出去走走。

“非常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难忘母校优美的环境,博学有爱的老师,充满活力的同学。我将不负所学,谨遵“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努力在工作生活中饯行华工人的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背景介绍: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是一家为全球市场提供“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的企业集团,主要经营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机场设备等装备的制造和服务。在中国以及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拥有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六万人,初步形成跨国公司运营格局。天津中集是中集集团在天津的生产基地,产业涉及集装箱、售后服务、堆场、特种产品等多领域。

/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