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吕利民,男,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3级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校友,现任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总部线网管控中心副总经理。吕利民校友1992年兰州大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毕业后,曾先后在内蒙古、深圳及广州工作。1997年进入广州地铁后,先后任部门主管、主任、副经理、经理。

一开始电话联系吕利民校友,他本人很谦虚,直言在班级同学中自己很普通。与他约好的时间是早上九点半,时间还未到,吕利民校友已到达约定的地点。

 

回到华工,实现心愿

 

对于为什么在大学毕业工作十二年后还选择回学校读研究生,吕利民校友回答说,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攻读研究生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心愿,他本科毕业那年也曾复习考研,但由于时间仓促没能考取。其次,那时周围很多的同事朋友也选择了在职研究生学习,受他们的影响,自己也想加快读研究生的步伐。

那时吕利民校友在地铁公司从事信息化项目工作,经常接触到的都是相对比较“虚”的事务,当时物流刚刚起步发展,配送是一项系统具体的事情,他希望能将信息化的“虚”与物流的相结合。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华南地区理工科强校,选择华工是毋庸置疑的。他也曾在交通学院与工商管理学院之间徘徊,最后考虑到工商管理学院在学习专业物流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到科学的管理知识,这也有助于日后向管理岗位发展。于是,通过认真备考,他拿到华工工程硕士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心情有点类似当年高考考上大学一样的兴奋,也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研究生求学梦。

 

华工求学,收获了知识,调整了心态

 

虽然毕业了已近十年,但说起当年的师生和同窗情,吕利民校友马上露出会心的笑容。因为当时是学习物流工程专业,所以班级同学有一半都从事物流相关工作。当时他们虽然都是在职研究生,但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学习,反而大家都很珍惜学习机会。同学们上课很少缺勤,中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聚在一起讨论工作和创业,毕业后也经常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

在选择工程硕士前的两三年时间里,由于当时是地铁高速发展期,有一些信息化项目推进的效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吕利民校友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用户认可,工作起来比较累、心态一时调整不过来,也影响了工作热情。在读工程硕士期间,张振刚老师的《管理沟通》课程,让他意识到如何与工作和谐相处,也改变了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通过不断的学习他将自己的状态调整了过来。另外,开学初期陈副校长的礼仪课,也让他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受用。所以华工的工程硕士学习不仅带给了他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使他可以更乐观自信从容应对来自工作的挑战,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未来人生一笔无形的财富。

                          

过来人的箴言——工作要靠自己改变

 

从内蒙古到深圳再到广州地铁,从刚入地铁公司时一千多员工到现在两万多员工。在吕利民二十余年的工作生涯中,每一步的积累都很关键也很必要,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只有自身达到了一定的经验值和资历,才能抓住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吕利民校友根据他多年的工作阅历提出来三条建议:

第一,  找工作要看长期发展,行业选择很重要。有前景的行业,个人可以随着行业的发展而有更多的机会,不要一味在乎眼前的收入。

第二,  工作要不怕苦不怕累。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要推脱,就算不是自己的工作范围,你也要认真完成它。虽然在此过程中难免辛苦,但通过工作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如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这些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吃亏是福”,他相信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三,  工作中为人处事的方式也一定要适当。同样一件事,不同态度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做事情要多换位思考。

吕利民校友的人生体会是 “工作就是不断为自己写简历。工作不是给企业或者老板做的,而是给自己做的,时刻要有主人翁责任感。正是吕利民校友这样一种对工作的承担和责任感,使他在工作时会尽力而为。

对于学校和学院的发展,他也提出一点建议,希望学校能多途径让校友了解最新的发展成果。学院在以后的课程中多和企业合作,多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这些对在职研究生的帮助和收获更多。(文陈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