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黄辉,男,华南理工大学2002级工业工程校友,现任埃意咨询公司首席顾问。
初冬的清晨些许微凉,但校友们相聚华园的寒暄却似茶香飘满情谊。校友们结伴同行,沿着百步梯拾级而上,走在前面的校友黄辉神采奕奕,跟老同学们有说有笑。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紧紧握手、热情相拥,黄辉与他们在学院门前合影留念,同时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缘起理工,情定华工
黄辉与华工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华工工程硕士毕业之后,还经常来到华工为师弟师妹们授课。虽然同是回学校,但这一次,他直言感觉大有不同。平时是以教师的身份,带着工作的性质回来;而今天是以一个校友的身份回来,以一个华工学子的角色重新感受华工,觉得更亲切一些。“尤其是看到那些老照片,当年学习的场景在脑海里再现出来,相片中的同学们各个青春激扬,很怀念当时求学的日子。”黄辉真挚地感慨。
“当年选择工作之后还要回学校读工程硕士,那是因为一个特别的机会”,黄辉回忆道。大学毕业后他在制造业从事工程师工作6年,之后于1999年进入咨询行业,在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担任顾问。刚入行时带他的师父恰好是香港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当他们的业务开始切入制造业的运营管理模块时,他发现跟师父学工业工程知识是一个很有用的知识领域。于是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寻找系统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后来他在工商管理学院这里发现有工业工程硕士专业。当年知道这个专业的人并不多,学生也比较少,第一届才12人,他们第二届也只有44人。他坦言这个专业比较贴合他的工作实际,对他的工作有比较大的帮助,因此他是带有很强的目的回来学习的。正是基于对工业工程的喜爱,2007年创业考虑公司名字时,也是以工业工程IE的谐音“埃意”命名。
当初选择华工进行工程硕士的学习,是因为华工是他从小就仰慕的学校。黄辉自嘲地笑着说:“中学时学习成绩不太好,与华工失之交臂”。华工是华南地区工科生心目中的神圣殿堂。而华工的管理学科跟理工结合得比较紧密,而工业工程恰恰也是理工与管理衔接密切的一个专业,因此他认为华工能在这方面满足他的学习需求。他本科学的是机械工程,工作也是在制造业业方面的运营管理,生产跟管理的结合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他总结了选择华工的两点主要原因,第一点是一直想成为华工的学生,第二点是刚好专业的设置和他自身的需求比较匹配。
除此之外,华工吸引他的还有这里务实的理工文化:作为理工男,黄辉对工科一直情有独钟,从小就梦想着要成为工程师,从大学选择的专业到工作都与工科有关。华工是工程师的摇篮,同时也是华南企业家的一个聚集地,他觉得在这里学习很舒适,没有他不喜欢的浮夸内容,更多的是独立理性的思考氛围。
独树一帜,十年磨砺
今天与当年的老师、同学感受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聚会,勾起了他很多温暖的回忆,回想当年的师生情、同窗情,他有很多的故事。黄辉说到,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能够和老师一起设置和选择课程,那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工商管理学院当初设置工业工程硕士专业时缺乏借鉴,第一届的课程是基本是复制MBA的,而到了他们这一届也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他们就跟老师一起讨论他们想要学什么。庆幸的是遇到了当年担任工程硕士项目主任的王爱虎老师,王老师刚从国外回校任教,他把美国的一些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过程跟同学们分享。设置了适合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而非与MBA的课程盲目地重叠。那时候同学们都主动地学习,因为那些课程是他们亲自挑选并渴望学习的内容。除此之外,学习期间还有很多企业考察、同学交流以及课外的娱乐活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毕业十年了,这十年来班上的同学包括他都有很大的成长和变化。黄辉说,当年入学时同学都很年轻,大多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岗位,但是在完成华工的学业后,这十年间他们慢慢地把技术与运营或者经营管理相结合。他认为这是同学们的一种成长,他相信这也是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硕士想带给大家的一种变化。工程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像传统电子、化学这些专业技术性那么强,它反而注重一种工业管理的理念。工程硕士适合那些希望在技术上有所沉淀后,想把管理结合进去的同学。很多同学这几年的工作也纷纷从工程师变化到技术总监、总经理等技术域管理相结合的职务,在事业上有了更好的发展,这些均得益于在华工3年工程硕士学习的沉淀。
机遇人生,大胆尝试
说起从工程师到顾问这一行业的华丽转型,黄辉会心地笑了,他说这也是一种巧合。父亲一直在铁道局任职工程师工作,受父亲的职业熏陶,黄辉从小立志当工程师。一切如愿,大学毕业后在工厂从事了几年的工程师工作。但是慢慢黄辉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会更有兴趣,希望和别人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黄辉进入咨询行业在1999年,当时国内这一行业的企业比较少,在欧美、香港发展会更成熟一些。在参加了一些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培训课程后,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行业可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并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于是他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恰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招聘顾问,他便开启了顾问这一职业生涯。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做顾问比在工厂工作更适合自己。用黄辉的话来讲,工程师需要专业的技术,在一个岗位很稳定;而顾问则需要接触不同的项目和领域,其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带来更大的挑战,也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未知数。黄辉承认自己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而这些灵活性、不确定性给他带来的却是乐趣。他不想在年轻的时候就看到了未来六十岁退休前过的日子,不想每天都过同样的生活,按设定好的程序走。虽然顾问这一职业非常辛苦,接触不同的领域,做着不同的项目,面对不同的顾客,但是对于喜欢挑战的他来说,却乐此不疲。他是一个喜欢分享的人,而顾问正好可以把他从工厂里得来的实践经验或者是书本上的理论经验分享给他人,为他人解决问题。
而谈起到管院当老师这一话题,黄辉又笑了,这又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人生太多机遇)。由于工程硕士后来拓展到三个领域招生,项目管理专业作为新兴的课程,一切都还在探索中前行,当时工商管理学院的师资在这方面并不充足,从而尝试能不能从已经毕业的学生里面邀请部分回校担任更侧重传授实践经验的客座老师。黄辉说他很感谢工管学院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虽然他当时只有助理工程师的职称,但考虑到他的咨询项目管理经验及社会工作积累,还是聘请了他回校任教。黄辉谦虚地说,他缺乏学校老师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在接到教学任务后,只有结合自己的咨询项目管理经验以及PMP的项目管理框架开始授课。黄辉认为他是学校专业老师的一种补充,提供项目实践方面的指导。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用他的话来说,教学相长,如今已经十年了,在这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系统教学的方法,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这是他最为感到欣慰之处。
慎重选择,专心专注
当谈到人生感悟的时候,黄辉笑言,“当然,这个年纪是该谈谈感悟了”。他说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改革开放给予我们太多的职业机会,不像我们的父辈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但是一旦选择之后要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尤其要想在某个行业获得卓越成就,更要摒弃浮躁,像德国工匠一样认真地把事情做透、做精,将工作做到极致,最后一定会收获人生的丰厚回报。最后,黄辉祝愿所有的学弟学妹学业有成、事业有成,成为母校的骄傲。(作者:彭林艳、李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