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简介】邱益敏,2013工业工程中集班学生,于2017年6月毕业,现任上海中集宝伟工业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副经理,曾任职于深圳润迅通信有限公司。 从上海杉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科毕业,到复旦大学网络学校进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升上本科,再到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硕士顺利毕业;从深圳润迅通信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信息技术人员,到上海中集宝伟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副经理。一路走来,邱益敏不惧生活的荆棘与坎坷,带着一颗向上的心,于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

迎着压力无畏前行 报考华工时,邱益敏已在上海中集工作了八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作的不断推进,他迫切地感觉到自己需要进一步学习提升。恰逢集团征集报考工程硕士的推荐名单,于是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行申请,公司对申请人员的工作年限及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考虑后,推荐他报考。 备考初期,邱益敏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因为中集集团每个下属分公司仅有一个推荐名额,他不想辜负公司领导的信任与期望,也不想失去这宝贵的学习机会。“离开学校多年,很多知识已经生疏,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重新拾起。”为了重拾多年未接触的书本知识,他提前半年便开始备考。工作日下班回家后,他坚持看书做题;每到双休日,他便早早地来到上海浦东图书馆占位复习,直到晚上八点半闭馆才离开。在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中,逻辑学最让邱益敏头疼,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专业基础考试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他以前学的专业与工业工程不相关,因此他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打好专业基础。 “要特别感谢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与鼓励。” 备考过程中,妻子为了让邱益敏无后顾之忧,潜心备考,主动承担了家务和照顾孩子的重任。长期的备考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偶尔烦恼时,他也会向妻子倾诉,妻子总会鼓励他说:“以平常心对待,尽力就好。” 耕耘三年收获满满 三年多来,邱益敏将周末的时间都分给了学习,几乎已没有任何休闲娱乐时间,陪伴家人的时光也少了许多。但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他咬牙坚持,如今的他,十分感谢三年来努力不放弃的自己。 2016年11月,邱益敏迎来了毕业答辩,他的应对十分从容。在论文前几个阶段的写作中,他多次与导师周霞教授沟通交流,老师提出建议后,他总会认真思考,一遍一遍地仔细修改,直到确定终稿。在答辩中,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这一切都是平时学习与累积的成果,在读期间,他一直保持着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各科考试成绩均达到良好。 “通过三年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了很多,特别是在统计学、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使我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出身计算机专业的邱益敏,现在对工业工程的理论和知识也如数家珍。所学课程中,他最喜欢的是熊江南老师的《六西格玛管理》和万江平老师的《项目管理》,尤其万江平老师组织安排的企业参访交流活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2005年加入中集集团上海分公司以来,邱益敏一直从事着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工作,目前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运营数据分析、体系管理、档案管理、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和IT网络。硕士学习期间,他认识了许多来自于中集各个板块的同事,与他们就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优秀案例进行分享,这使他不仅在专业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对其他分公司的情况更加了解,对集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怀抱正能量向前冲 通过三年的学习,除了汲取知识,邱益敏对华工的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变化。“母校的校训让我意识到,首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知识,其次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谨慎多思、明辨是非,要保持正能量,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有所坚持。” 自2002年毕业参加工作,邱益敏在岗位上一直以“不忘初心、不为私心”八个字来要求自己。进入中集上海分公司后,他十二年如一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非常感谢集团给我们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升机会,希望自己能将在华工三年所学的知识,更多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岗位上做得更好。”未来,他希望自己能有进一步地提升,希望在生产管理、供应链方面有所发展。 毕业之际,邱益敏十分感谢母校对他的培养和求学期间同学们的陪伴,“感谢母校在三年中的付出,也感谢老师不辞辛苦地来回于广州和深圳进行授课,感谢同学们三年间的陪伴,共同进步和提升。回首间,难忘怀,铭记心!” 背景介绍: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是一家为全球市场提供“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的企业集团,主要经营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机场设备等装备的制造和服务。在中国以及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拥有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六万人,初步形成跨国公司运营格局。上海中集宝伟工业有限公司是中集集团在华东地区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经营集装箱、半挂车及其配件的设计、制造和服务。 文/李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