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晚,本年度最后一期行业月系列活动之行业专题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12号楼107室拉开帷幕。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毛艳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滕宏庆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喻锋副教授3位专家学者应邀担任论坛主讲嘉宾,从宏观经济政策、法治、城市治理等多维视角全面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
发展与愿景:纵论粤港澳大湾区
“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粤港澳地区自身加快经济社会深度调整与转型的需要,也是助推国家提高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对于国家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等具有重大意义。”毛艳华教授首先点明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大量政策文件的解读,他为大家详尽地讲解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背景与范围。他指出,从“地区”变成“湾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大有不同:过去的三角洲,在内涵上更强调对内辐射、带动腹地发展,湾区则更强调对外连接、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结合粤港澳大湾区9市2区的各项经济数据,他更进一步地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基础与建设目标,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指出了这一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
差异与均衡: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指数评价
滕宏庆教授在演讲中提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与世界知名的三大湾区比较也毫不逊色,预计2020年将超过纽约湾区、2022年超过东京湾区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未来可期,但却离不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和法律保障,所以,对粤港澳湾区法治进行评估是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为此,滕教授所在的课题组构建了一套包括立法质量、法治政府、司法公正、法治文化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0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法治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专家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到评价结果。通过各个城市、各个维度详实的数据和图表分析,他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客观、全面的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评价体系。他认为通过对11个城市的法治指数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持续法治发力应该着重在以下四个问题的应对解决:
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法治水平整体提升首要解决法治差序和停滞固化;
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攻坚破解三种同构化演变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
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法治历史基础和成长资源迥异急求共识后塑造区域法治;
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法治提升面向多样化组合选择进而法治前景广阔。
对标与超越:比较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治理评价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以对标谁?又应该超越谁?这是喻锋副教授为大家解读的主要问题。国内对标,他选取了功能性区域政策的雄安新区以及特殊区位区域政策的杭州湾区和福州(平潭)综合试验区作为对比对象;国际对标,则选取了3大世界级成熟湾区:纽约湾区(河湖港与海空陆港一体、跨境四大流动)、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成熟自由贸易区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对比对象。通过发展历史、对外合作、发展水平指数、发展聚合指数等多维度的对比分析,他展示了其对标的初步结论:
1. 粤港澳湾区在经济规模上表现出色,因此排名第一,但在产业结构、经济开放度等方面粤港澳仍与世界三大湾区有较大差距;
2. 2016 年粤港澳湾区各市之间发展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
3. 湾区经济之间的比较,不在于大,而在于强;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质量;不在于单体城市,而在于城市群和产业圈的集聚和扩散能力。
他强调,以内部聚合实现对标外部进而实现超越,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外部对标进而超越的可行之道!
精彩的互动交流、详实的经济数据,3位专家学者干货满满的分享让论坛现场的学员、校友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政策、发展有了清晰的认知与理解,也深入了解到这一国家战略将为华南经济与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