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晚,一场以“社群”为主题的华工管理论坛在12号楼107室举行。前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微播易副总裁徐志斌先生应邀分享“小群效应——社交红利时代的致胜商法”。尽管元旦假期即将来临,但大家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超过250位MBA、MPAcc、ME在读学员及校友到场参加论坛,论坛由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陈明教授主持。
论坛伊始,徐志斌先生指出,互联网经济时代,新零售、网红经济、知识经济多受益于社群。用户的获取、留存及订单转化直接决定了一个社群的存亡。无论是“做”群还是“用”群,每个人都需要迭代常识:了解用户行为习惯,了解社群运行规律。围绕着社交群体,他从5个问题展开了论述。
一、海量用户和收入究竟从哪里来?
徐志斌先生以“辣妈妈”APP为例,其会员层级数量可划分为一个4层的金字塔图,假设有100个社群,处在第一层的凤凰妈妈邀请50位以上好友,就是超过5000人,第二层孔雀妈妈邀请20-49人的,数量超过5万,第三层蝴蝶妈妈邀请1-19位,数量超过40万,最后一层蜂蜜妈妈,只要加入会员即可以,数量超过60万。海量的用户就是以这种方式累积出来的。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用户的进阶,用户持续往上走、持续活跃,正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大的社群基础在。狼人杀、全民K歌等热门的APP无一不是类似的增长过程和方式。
二、为什么大多数微信群的社交群不活跃?
过去三年里,用户的活跃范围由大的朋友圈、微博,再到小圈子、小群中。很多人用微信群做社群运营,但是我们的群为什么不活跃?
徐志斌先生指出,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每天诞生将近200~300万个微信群,微信在分析群的生命周期时得出结论: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70%以上的群会在一周内死掉。为什么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因为事件群里面没有认识的好友、没有关系在里面。
那么反其道行之,如果没有关系链,我们可以推动他认识更多人吗?当然可以。像脉脉和赤兔这些职场社交网络,他们拼命告诉你,你可能还认识谁。在陌生的弱关系中,一旦用户认识的人超过一定数字,社群就能够活下来。
三、社群运营如何带来收入增长?
徐志斌先生提出社群首先是影响用户决策,价格已经不是首要的了。如陌陌APP、鹿晗广告效应等案例,在社群能更好地引发用户的兴趣,最常见的情况是朋友的推荐往往能直接达成交易,很显然影响用户决策的首要因素已经不是价格了。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有好友在这个产品的社群,对他的活跃和黏性有很大影响,更有助于用户快速增长,带来更多定单转化,从而实现收入增长。
四、为什么小群更活跃?
徐志斌先生为大家展示了ADMaster做的新浪微博某个大事件图谱,其形象如同菜花。开展一个运营活动或事件,如何带来更多新增、更多比例的活跃和转化?这取决于大家的推荐资源和广告、宣传位,还取决于中间这个“人”。这个“人”是谁?
徐志斌先生以2013年河狸家和碰碰合作的案例为基础向大家讲述一个结论:90%以上的用户活跃在20个人以内的小圈子当中。所以,人人想进大群,人人只想在小群中活跃。
为什么想进大群?因为大的种族部落更安全,所以找安全感,扔广告还有更多人看;人人只在小群中活跃,小群中彼此都认识,这是人们留存和活跃的基础。
如果想让用户更活跃,就让他认识更多活跃的人、邀请更多好友加入,而且互相的信赖是定单转化的基础。
五、激活用户的六大驱动力是什么?
徐志斌先生指出,激活用户的六大驱动力为利益、事件、兴趣、荣誉、关系和地域。他列举了“微信读书”、“滴滴打车”、“全民K歌”、“狼人杀”、“王者荣耀”、“鹿晗”、“AKB48”等大量的案例来说明这六大驱动力。在利益驱动方面,他以“滴滴打车”为案例,在滴滴、快滴针对市场展开营销大战时,两家企业每天投入是六至八千万,两家合并后出现了用户急剧下降的情况,新的市场策略——发红包上线后,吸引用户将红包链接分享到群里,每次可以有20人领到,每次虽然几块钱的红包,但市场的反应很好,更多人愿意去下载滴滴APP来使用这个红包。在荣誉驱动方面,他以“王者荣耀”手游为例,各种排行榜是不认识的人组成的社群,玩家都想去争第一,但争第一不仅要有好的技术还要有好的装备,好装备依然需要去买,于是很多玩家的消费欲望就此激活。关系驱动方面,则分享了“鹿晗”的事件案例,在鹿晗恋情曝光当天微博点击量过亿,有人当即表示爱豆恋爱了,要取消关注,也有很多人没有取关,原因是因为身边的朋友仍然都在关注。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小群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小群具有个性化、人人获益、参与简单、利益可分享等特点。徐志斌先生在整场论坛中分享了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与商业案例,并在长达45分钟的互动交流中为大家详细阐述“小群效应”的重要性。近三个小时的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划上圆满的句号。